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,秦朝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,才得以建立。
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,秦国就以西方小国的身份,逐渐崛起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。
在这个过程中,有7位杰出的人物为秦国的兴盛和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他们或改革法制,富国强兵;或谋划外交,连横诸侯;或征战沙场,攻城略地。
他们的功绩载入史册,为后人所敬仰。
然而,这7位功臣中,只有1位能够善终,其余6位都遭到了不幸的命运。
他们的悲剧,反映了秦朝的暴政和残忍,也预示了秦朝的衰落。
01
商鞅
商鞅是卫国人,法家思想家,秦国政治家。
他在秦孝公支持下,在秦国实施了两次变法,使秦国从一个西方边陲小国发展成为中原霸主,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商鞅入秦的契机是秦孝公下令招贤。
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,他见到了秦孝公。
商鞅先后用帝道、王道、霸道三种说辞游说秦孝公,但都没有得到秦孝公的认可。
最后,商鞅直接谈论富国强兵之策,引起了秦孝公的兴趣和信任。
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,开始变法。
商鞅的变法分为两次,第一次是在前359年,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,开辟阡陌,实行郡县制,奖励农业生产和战斗功勋,实行连坐法等。
第二次是在前350年,主要内容是改革税收制度,统一度量衡,整顿吏治,规范民风民俗等。商鞅的变法使秦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,为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商鞅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,也是一位军事家。
他曾经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地区的部分失地,并在安邑、固阳、西鄙等地与魏军交战,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因为他在河西之战中的功绩,秦孝公封他为商君,并赐给他商邑十五城。
然而,商鞅的变法也引起了旧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和仇恨。他们不断地诬陷和陷害商鞅,企图除掉这个改革者。
前338年,秦孝公去世后,其子惠文王继位。
同年,商鞅因为被公子虔指控谋反而战败死于彤地。他的尸体被带回咸阳,并被处以车裂之刑。
02
张仪
张仪是魏国人,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、外交家和谋略家。
他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,学习纵横之术。
出山之后,首创“连横”的外交策略,游说六国入秦。
张仪先后为秦国和魏国担任相国,以“横”破“纵”,促使各国亲善秦国,削弱合纵联盟的力量。
张仪出使各国,施展连横计策,帮助秦国的势力空前强大起来。
结果,他的结局也很悲惨。
在秦惠王死后,张仪因为不受秦武王的信任和重用,被迫逃离秦国,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魏国。
回去的路上,他的夫人也被杀死。
张仪虽然逃过一劫,但最终却在故乡孤独老死。
03
白起
白起,战国时期名将,杰出的军事家,兵家代表人物。
白起善于用兵,辅佐秦昭襄王,屡立战功。
秦昭襄王十四年(前293年),以左庶长统兵于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,斩首二十四万,扫平秦军东进之路。
因功,白起接连升为国尉、大良造。
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前279年),白起大举伐楚,攻克楚都郢城,占领楚国大片土地,因功受封武安君。
此后屡破三晋,不断攻取韩魏领土。
秦昭襄王四十七年(前260年),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,坑杀赵卒四十万。
战后主张乘胜进军,攻破赵国,但因应侯范雎妒其大功,终许韩、赵割地求和而罢兵。
后来,秦昭襄王再起兵攻邯郸,久攻不下,拟派白起为帅,屡遭他拒绝,由此触怒秦昭襄王,同时又得罪范雎,最后被免为士卒,赐死杜邮。
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,攻城七十余座,在作战中料敌如神,出奇致胜,威震六国,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、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,他与廉颇、李牧、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。
04
范雎
范雎,魏国芮城(今山西芮城)人,秦国宰相,因封地在应城,所以又称为“应侯”。
他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,结果因为才华横溢,受到了须贾的嫉妒,将其诬陷为通齐卖魏。
因为这事,范雎受尽了羞辱,并且差点被打死。
后来,在郑安平的帮助下,他易名张禄,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。
公元前271年,范雎见秦昭王之后,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,他主张将韩、魏、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,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,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。
前266年,他又提醒秦王,秦国的王权太弱,需要加强王权。
秦昭王遂废太后,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,拜范雎为相。
范雎为人恩怨分明,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,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。
后来,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,王稽出任河东郡守。
前262年,长平之战爆发,两军对垒三年后,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,使得白起大破赵军。
长平战后,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,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。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,郑安平降赵。
前255年,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。
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,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,辞归封地,不久病死。
05
蒙恬
蒙恬,秦朝著名将领。
他出身于将门之家,祖父蒙骜和父亲蒙武都是秦国名将。
蒙恬善于用兵,与扶苏的关系很好。
他本是秦国内史,掌管司法文书。
公元前221年,他被秦始皇任命为将军,率军攻灭齐国,拜为内史。
统一六国后,公元前214年,他又奉命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征匈奴,收复河套地区,设立三十四个郡县。
他还沿黄河至阴山修筑万里长城,并修建九原至云阳的直道,构成了北方坚固的防御线。他驻守北方十余年,匈奴闻风丧胆,不敢南下侵扰。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。
赵高与李斯勾结篡改遗诏,立胡亥为二世皇帝,并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蒙恬。
蒙恬怀疑遗诏有诈,请求复诉。
但赵高不顾胡亥的意愿,坚持杀死蒙氏兄弟。蒙恬吞药自尽,死时悲叹自己无罪而被杀害。
蒙恬是秦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功臣,他为秦国开疆拓土,修筑长城直道,卓越的才能令后人敬佩。
但是,他也因为忠于秦始皇而遭到赵高等人的陷害和残害,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。
06
李斯
李斯,楚国上蔡(今河南省上蔡县)人。
他出身于贫寒之家,年轻时曾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。
当时,李斯见到厕所里的老鼠,有的食不饱,常被人狗惊吓;有的食粮仓里的粮食,安居在大屋之下,不见人狗之忧。
于是,李斯感叹道:“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!”
他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,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,富贵与贫贱,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选择环境。
于是,他辞去小吏的职务,到齐国求学,拜荀卿为师,学习治国之术。
学成后的李斯,分析比较了当时各国的发展情况,决定到秦国去。
他到秦国后,很快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,当上了秦国的小官。
他多次向秦王嬴政进言,提出了先灭韩国以恐吓其他国家、利用金钱收买各国重臣、修筑直道以便调兵运粮等策略。
秦王嬴政采纳了他的建议,并逐渐提拔他为长史、客卿、廷尉等职。
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,李斯与王翦、冯劫议定尊秦王为皇帝,并制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。
被任命为丞相后,他又建议拆除郡县城墙,销毁民间兵器;反对分封制,建立郡县制;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书籍和诸子百家的著述;参与制定法律,统一车轨、文字、度量衡制度等。
他这些政治主张和实践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,奠定了后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。
不过,他的下场也很惨。
李斯与赵高篡改了嬴政的遗照后,此后不久,赵高给他扣上谋反的帽子。
最终,李斯和儿子一起被腰斩。
死前,他留下了著名的遗言:“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,岂可得乎!”
意思是说,我现在最想做的,就是再去上蔡东门,和你一起牵着黄狗追逐狡兔,可惜,已经无法实现了。
07
王翦
王翦出身于军人世家,年轻时曾随父亲王离参与过秦国对外征战。
他勇敢善战,深受秦王政的赏识和信任。他先后担任过秦国的上将军、左丞相等职务。
王翦最著名的战绩是灭赵和灭楚。
秦王政十九年(前228年),他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,经过激烈的战斗,终于攻克邯郸,俘虏了赵幽繆王和赵国大臣。赵国从此灭亡。
秦王政二十三年(公元前224年),秦王政又命令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伐楚。
王翦采用了坚壁清野的战略,一年不出战,使楚军不敢轻举妄动。一年后,王翦突然发动攻击,大败楚军,杀死项燕于蕲,俘虏楚王负芻于陈。楚国也从此灭亡。
与上面的几位不同,王翦,是唯一寿终正寝的功臣。
王翦能够善终的原因有两方面:
一是他够聪明,懂得为人臣之道,有足够的政治敏感度,能够在关键时刻进行自污,避免引起秦王嬴政的嫉妒和猜忌;
二是他够幸运,幸运在于彼时秦国已经开始了兼并天下的最后一步,没有人去对他使用计谋,而秦王嬴政也对他足够信任。
王翦死后,其子王贲继承了他的爵位和军功,其孙王离则在钜鹿之战中被项羽所杀。
08
结语
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,是因为它有着强大的军事、政治实力。
而这些实力,都是这7个功臣努力和奋斗的结果。
他们为秦国开拓了一片新天地,创造了一个新时代。
可以说,没有他们,也就没有大一统的秦国。
如此功勋卓著,然而,最后却惨淡收场。
不得不让人感慨。
帝王冷血,大秦帝国只到二世,这祸根,或许早就种下了。
秦孝公白起王翦秦国李斯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