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,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,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主动担当作为,加强协同配合,积极谋划用好牵引性、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,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。“郡县治则天下安,县域富则国家强。”实施强县工程既能实现区位“质”的有效提升,又能实现产业“量”的合理增长,是具有牵引性、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,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强县工程“区位”牵引性强
从宏观层面来讲,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,“牵一发动全身”。在空间区位上,实施强县工程的政府要立足资源特色、对比优势,跳出县域从外部去谋划区域定位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形成区位优势。从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来看,已处于基本实现状态,主要表现为以城市群为中心,形成了中心城市、副中心城市及其他城市圈,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通过竞争与合作构建新的经济一体化格局。因此,县级政府要主动从区域空间出发,积极融入周边城市群,寻求“借鸡下蛋”的机会或是“抱团取暖”式发展。
强县工程“产业”撬动性强
从中观层面来讲,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轴心作用,“一业强百态活”。在行政区位上,实施强县工程的政府要从县域内部挖掘资源优势,培育特色产业,产生聚合效益,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、聚集更多资源,从而撬动县城周边乡镇,拓宽、提升产业链水平,实现产业强、百态活。因此,县政府一方面要在对接来自中央、省、市(州)的政策指引和行动指导中谋划产业发展规划、应对市场变化;另一方面要在衔接乡村中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行动者和操盘手。
“如何强”:让强县工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“工作抓手”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县域经济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,多数在种养殖、加工、文旅、电商等方面形成了既叫卖又叫好的特色品牌。但是,由于受不同区位影响,加之人才、技术、资金等要素的短缺,使得县域经济在连接城市群经济外溢效应时受到制约,助力乡村振兴上动力不足。根据“点-轴”空间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,一个县域经济体要实现更好的发展,需将优化空间区位与做强特色优势相统一,构成由区位力量牵引、产业发展带动相互促进的格局,由此形成一个牵引性、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构建新发展格局,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,这是治本之策。”在空间区位上,按照“点-轴”空间理论,打造国内大循环的县域中心区位。一方面,要强化“点”上公共服务供给水平,如区位中心的养老社区、优质医院、示范学校、道路交通、文化设施等,为区位中心聚集人气、实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。另一方面,要建立“轴”上城市与城市之间共建共享机制,推动区位中心融入就近城市群,畅通人才、技术、资金等要素循环,从而实现空间区位上“以强补弱、强强联手”。
“产业兴、则县域强;”在行政区位上,按照规模经济理论,打造特色产业。一方面,结合国家、省、市(州)的产业政策和当地资源优势,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,通过对产业发展的人才、资金、技术、销售等扶持,推动特色产业发展;另一方面,围绕特色产业,从产业链的“前、中、末”端做“优、强、融”三字文章,在产业链前端,选优品种、提高农业生产力;在产业链中端,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,壮大龙头企业、链主企业,做强品牌;在产业链末端,以拉动内需、刺激消费为主,将产品营销、产业发展等与其他产业相融合,促使农业资源成为一种被广泛消费的对象,使得附着在特色产业上的资源有向产业资源化转向的可能。
(谭志喜 湖北民族大学教授、受“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”专项课题资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