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曾被周总理盛赞为“搞情报工作创业的人”,凭借着一手破译秘电的绝技帮助红军顺利北上。
他也曾在安徽大修水利,让“大水大灾、小水小灾、没水旱灾”的安徽,超额完成产粮任务,毛主席盛赞他是农业专家。
可1965年当毛主席到华东开会时却发现他没有工作,不由得雷霆大怒道:“你们为什么不给他分配工作,人都不要忘本。”
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革命前辈是谁?
毛主席又为何会因为他而雷霆大怒呢?
黄埔高材生,却成红色密码之父
这位被毛主席和周总理多次盛赞过的革命家叫曾希圣,1904年出生于湖南资兴,因为有着开明的父母和殷实的家境,曾希圣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。
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第三师范,多次聆听毛主席的教诲,而且还成为了黄埔四期的学生,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。
尽管大革命最终失败,他却在组织的安排下在国民党内部从事兵运工作,还进入无线电训练班进行学习。
1930年因为身份暴露他回到中央工作,主要从事情报工作,凭借着聪明才干获取了国民党“第三次围剿”等重要情报。
1932年,红军攻打赣州的任务惨遭失败,本以为赣州只有少数国民党军队占据,可没想到蒋介石秘密调遣了5个嫡系师迅速支援过来,最终导致了这次战役的失败[1]。
自此之后中央深刻意识到了情报的重要性,于是新成立了军委二局,并任命学过无线电技术的曾希圣担任局长,主要工作就是破译敌人的密电。
尽管曾希圣接下了这个任务,但想要破解经过加密处理的国民党密电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可曾希圣和二局的同志们却选择迎难而上,经过几个月细致且艰辛地工作,他们成功破译了国民党的相关密电,为红军粉碎第三次、第四次反围剿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不过曾希圣的封神时刻还是在长征途中,尽管当时部队时常遭遇敌军的围追堵截,可曾希圣为了不耽误对敌人的情报搜集和破译,他专门将二局的工作人员分为两组分头行动。
两组会事先约定好时间,一组留在原地架起设备对敌人展开技侦工作,另一组则跟随大部队行动,等到约定时间后跟随大部队行动的那一组停下来展开技侦工作,前一组再追赶大部队。
就是在这样艰难又危险的环境中,曾希圣和二局的同事们将一份份情报送到党中央面前,为毛主席做出关键决策提供了极大帮助。
尤其四渡赤水时他还假借蒋介石命令,给两支国民党军队下达命令,为红军顺利渡过安顺场做出巨大贡献。
毛主席不止一次盛赞他在长征途中所作的贡献,直言“没有中央二局和曾希圣,就没有长征的胜利。”[2]
可就是这样一位在长征中挽救了党和国家的功臣,却在1965时被免职,引得毛主席气愤不已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?
毛主席口中的农业专家,却因“责任田”被免职
抗战时期曾希圣被调往新四军工作,之后就长期留在安徽地区担任皖江区第一书记,新中国成立后,他被中央任命为安徽第一书记。
当时的安徽是名副其实的多灾多难之地,为了改变“十年就有九年荒,身背花鼓去逃荒”的处境,曾希圣先后前往河南以及大连等地考察。
最终确定了通过兴修水利、兴办小化肥厂等方式改良土地,同时不断引进新的农作物和新颖的工作机制,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。
经过他的努力,安徽在1955年的粮食产量也达到了历史新高,这样的成就也被毛主席盛赞为农业专家,并任命他为华东局第二书记,兼任山东省委书记。[3]
一人肩挑两个省一把手的情况,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颇为少见地,足以见得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和支持。
不过曾希圣脾气太直又有些急躁,三年灾害后安徽的饥饿问题非常严重,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,他在村民的建议下搞起了“责任田”。
尽管责任田得到了中央的首肯,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安徽当年的农业产值增幅达到40%以上。
但可惜就在他打算全面推广责任田制度时,因为当时环境的制约,不仅没能推广开还因此被免去了安徽省委书记的职位。[4]
毛主席为他鸣不平,责任田模式被推广
之后的他只有华东局第二书记的职务,不过并没有具体的工作安排,这就意味着他每天的工作就只是参加会议,传达一下会议精神。
不过即便如此,他依旧没有忘记关心农村农业的发展,还利用闲暇时间搞起了农机研发,根据当时插秧难的问题设计了一款插秧机。
1965年毛主席在杭州召开会议,将华东局的相关领导都请到会场,这其中就包括了没有实际工作的曾希圣。
毛主席一看到曾希圣就关怀备至地询问他现在怎么样了,正在干着什么样的工作,可当曾希圣说到自己没有具体工作时,毛主席也沉默了很长时间。
会议开始后,毛主席严厉地批评了华东局的相关领导:“没有曾希圣,长征是不可想象的,你们这些参加过长征的人,可不能忘本呢?怎么能不给他安排工作呢?”[5]
有了毛主席的安排,曾希圣很快就被安排到了新的岗位,前往成都担任西南局书记,而他依旧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民和农业上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全国上下都搞起了包产到户,而这种模式就是从曾希圣的责任田模式改进而来,而且当年的粮食产量也迎来了大丰收。
但可惜的是,曾希圣在1968年7月就因病去世,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,不过党和国家却给予了他高度评价。
结语:
曾希圣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着,革命战争时期他是红色密码之父,用情报一次次挽救党和国家于危难之间,社会主义建设期间他低头保农业,为安徽人民操碎了心。
虽然遭受过挫折和打击,但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他重获信任,并为日后农业大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,是我国农业历史上的丰碑式人物。
上一篇:北上广深齐齐下调
下一篇:我们需要女性视角